切换城市

首页
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
艾学蛟

艾学蛟 暂无评分

市场管理 危机管理

讲师官网:http://aixuejiao.sougen.com.cn/

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(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)
仅需5.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,仅限聘请讲师授课

立即购买

艾学蛟二维码
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
任意分享朋友圈

反思“上海外滩踩踏事故” 大数据能否予以预防?

发布日期:2015-07-24浏览:2714

逝者应安息,生者当反思。
如果知道是这样的结果,相信很多人都会避而远之,而不是趋之若鹜。
2015年第一天,上海传来噩耗: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,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,致35人死亡,43人受伤。
事故原因已开始调查,随着时间的变化,有关数字可能还会变化,与其抱怨、质疑是否存在瞒报,或许反思已有的技术或应用能否发挥“能量”,防范此类悲剧的不断重演。
面对天灾,预防及应急的难度确实很大,但是,如果是人为因素,那么,规避和防范起来难度就会小很多。
那么,在越来越多的公共突发事件中,尤其是人为公共突发事件中,互联网或大数据能否发挥“正能量”予以预防呢?
仅就类似“上海外滩踩踏事故”而言,个人觉得,互联网或大数据还是有机会发挥正向作用的。
首先,所有“踩踏事故”发生是一瞬,但是过程是分阶段的。不论是早些年“北京密云灯展踩死挤伤游人特大事故”,还是现在的“上海外滩踩踏事故”,事故的发生是一瞬间且难以预料的,但是,人群聚集的过程却是渐进的。
现在说起来,可能有点“马后炮”。但是从渐进的过程来看,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因素,特定时段、特定地点,以及源源不断的人群,人群中有的人是自发聚集,有的纯粹是“凑热闹”。
不论什么原因人群在特定地点或区域不断聚集,经历“走的慢-走不动-退不出去-失去控制-发生意外”等多个环节,其中,在最初的“走的慢”的环节中,不让新的人群再聚集,加快已聚集人群的疏散,应该还是有可控的机会。
其次,在4G普及的当下,手机基本已成随身携带的“必备品”。从手段上看,不论是交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的视频监控设备,还是人群中人人携带的手机等通讯设备,不论是通过短信群发,还是基站服务人群数分析,抑或基于地理位置的大数据挖掘,理论上存在一种可能,当单位平方米上人数或手机数达到一定临界点时,就极易发生意外。
那么,也就有一种可能性,在人群聚集的过程中,按照发生意外的概率大小,形成多个风险提示等级,通过短信或微信以及其他互联网应用,向人群中的个体陆续发出安全提示或预警呢?
发送范围可以特定地点为圆心,按照一定的半径值,对所有区域中心的人群及外围人群分级进行风险或预警信息发送,引导外围人群避开聚集,对已聚集人群进行有效疏导。
事实上,不论是在国内,还是在国外,“踩踏事故”时有发生,原因各有不同,但过程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,对于提示内容而言,同样可以利用大数据,将所有已发生的事故做分析,形成一套分级内容提示体系,让提示内容更具警示性。比如,当你处于特定地点范围内时,你的手机就会开始分级向你提示风险等级及危害影响,并配上历史上发生的事故内容。这个时候,如果你看到这些提示和内容,可能会让你改变主意。
因为就像本文开头所言:“如果知道是这样的结果,相信很多人都会避而远之,而不是趋之若鹜。”
当然,我们也必须看到,很多“踩踏事故”的发生地,并不是天天发生意外。如何有效平衡民众的公共空间自有选择和人身安全保障,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事儿,如果管理部门限制太死,则会被民众认为“管理手段简单粗暴”、“限制权利”,如果管理部门过于放松,又会被认为“疏于管理”、“漠视安全”。
在各类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大行其道的今天,我们能用移动互联网解决“打车难”的问题,理论上也能让技术和应用在公共突发事件中发挥更大的价值。
只不过,在现实面前,你会发现看着是一个“事故”,往往牵涉到部门可能会很多,这个时候自然会产生一个问题,到底应该由谁或哪个部门来负责此事?

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

0755-83802522

周一至周五 09:00-18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