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“代沟”之惑
发布日期:2015-03-03浏览:1412
我试图阐述自己的看法:
“妈,您不能这么管孩子,这以后会很麻烦的。我们是不是讨论一下,最好能订出个共同的方法来!”
“妈,那天电视上不是说了吗?不能由着她吃这么多零食,您怎么又忘记了呢?马菁怡这两天老说牙疼,我看可能得少吃点零食了!”
“妈,不要老是捡人家不需要的衣服和玩具带回来,我们自己可以买呀!”
“妈,生病了咱得看医生,不能拖下去呀!”
“妈,她是女孩,您要让她从小养成一定的规矩!”
……
为了面子和维护自己的权威,婆婆常常说:我就是这么把孩儿他爸养大的,他现在不是很好吗?我听了很无奈,对婆婆说:“妈,您看您那个时候多不容易啊,您和爸爸都有工作,自己边带孩子边工作,现在是有成就,我们都知道。不过,现在的环境不比当年了,现在的孩子和当年也不一样了,所以您的思维方式要改变,不要一直沉浸在过去的年代中,要用科学法教育孩子。”
现在,孩子的事情几乎由我跟老公商量决定,父母的意见我们会参考,却决不会随意听从。一个孩子,一个婆婆,一个我,我外在柔弱却内心倔犟,自认做事讲理,只要是我做得不对,我会承认错误。但是我教育孩子的时候,有人横加干涉我就会很不舒服。有时候,孩子该打就要打,该罚就要罚。前提是保持一个度,但是跟婆婆一涉及孩子的教育问题,我们就开始有抵触情绪了。真不知道该怎么才好!
由于老公是家里三代单传的独子独孙,是家里的希望和未来,再加上小时候就百般受宠,在我看来,和常人的教育方式颇有不同。我们有了可爱的女儿后,全家人就一股脑地把这种教育方式又转移到了我的宝贝女儿身上。
从我们灿烂的马菁怡出生那一天起,她的一瞥一笑,都令我觉得生活充满阳光,生活更有了意义。做妈妈的感觉好伟大,好有成就感。看着宝贝女儿一天天长大,心里说不出来的甜蜜。她是全家人的爱,是我们的财富,大家都希望她健健康康,快快乐乐地长大,去好好享受她自己的大好人生。可就在我们都沉浸在这种快乐和甜蜜中时,我们的家庭教育“矛盾”也由此开始了。
我和老公都要上班,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,把1岁4个月的女儿交给了退休的婆婆。由于女儿从出生到现在几乎没有和我分开过,我和老公上班一天不见甚是思念。再加上婆婆带一天很辛苦,为了能多一点跟女儿相处的时间,我跟老公决定带着女儿一起住在婆婆家里。
从我们在一起生活那时起,两代人为了孩子的教育就一直存有分歧,但我和老公一直忍着没有大的冲突。久而久之,等我意识到孩子养成了内向、孤僻的性格时,我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。
邻居和朋友们都说:“等两岁了,把孩子早点送到幼儿园吧,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可以使她活泼一些,也能学习与人交往和相处,幼儿园的氛围也比较好。”可是我婆婆坚决不同意我这么早就把孩子送去。她说:咱宝贝心太善,太乖巧,自己吃不好饭,别人抢她东西自己又拿不回来,到幼儿园肯定受欺负等等。
母爱如何担当文/李丽霞
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,从单个音节到整首曲调都要完整配合,节奏的跳跃、高低音的转换、音色的挑选都十分讲究。音节错位,无非是出现咯咯嘣嘣的杂音,但如果整首曲调都是相悖的,乐曲就是噪音了。
心理学家赵俪娟老师认为,家庭相处就像弹奏乐曲一样,冲突、矛盾都是乐曲里不和谐的部分,它时刻影响着家庭成员之间整体的协调性与和睦感。
教育主导权
妈妈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依赖,是孩子生命初始安全感的来源。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,妈妈起着别人无法取代的主导权,是教育的主体。然而在隔代家庭教育中,孩子大部分时间是跟老人相处,家庭教育的核心主导在老人身上,老人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孩子生命中第一导师的角色。老人不仅负责孩子吃穿用的挑选,也在潜默移化中贯彻自己的生活观。
因为有付出,所以双方潜意识里都想争取对孩子的主动权、表达权,再加上彼此教育标准不同,产生冲突就是难以避免的事情。家庭关系的错位,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觉,以为自己跟父母是平起平坐的。长此以往,会让孩子养成不负责任的性格。
赵俪娟老师说:“作为孩子的妈妈,应该主动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,在孩子心中站稳脚跟。除非妈妈因为特殊情况自身真的不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,但是老人最多只能起到提醒和协助的作用,而不能替代妈妈的主导地位。”
个性差异
由于生活经历和文化教育背景
的不同,代际之间存在明显的性格差异。老人秉承传统文化和妈妈遵照现代科学教育流程的做法,本身都是没有错误的。出发点不同,立场不同,表达方式也就不同。
实际生活中,双方都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,按照自己的理念教育孩子。可是彼此沟通不足、互不相让,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,必然会产生矛盾。不能换位思考,就体会不到对方的真正用心和立场。
中国古话说: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”赵俪娟老师认为,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如此。在孩子出生之前,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关于孩子的教育就应该达成一致协议,形成当事人负责的原则,也就是以爸爸妈妈为主,参照老人意见为辅。做媳妇的要给婆婆足够的尊重,在尊重的基础上参考老人合理的意见。
清醒的爱
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矛盾如果放任不管,日积月累就会酿成大的冲突。孩子敏锐的触感轻易能感知到家中的不和谐信号,冲突是两代人的,可处在冲突中心的孩子却是受伤最深的。然而父母长辈对孩子的爱,大多是出于本能,自发的、盲目的,情感占上风,很容易就遮蔽理智的双眼。
爱和选择的多样性,会让孩子迷茫,没有选择的机会。就像吃饭穿衣这样的小事,吃撑还是吃健康,穿厚还是穿靓丽,就有不同的标准和立场,更不用说关系到学习、成长、生活的大事了。标准的混乱,会让孩子觉得无所适从。选择太多,就等于没有选择。
赵俪娟老师认为,爱的品质最重要。给孩子需要的,而不是自己想给的,这才是清醒的爱。
“妈,您不能这么管孩子,这以后会很麻烦的。我们是不是讨论一下,最好能订出个共同的方法来!”
“妈,那天电视上不是说了吗?不能由着她吃这么多零食,您怎么又忘记了呢?马菁怡这两天老说牙疼,我看可能得少吃点零食了!”
“妈,不要老是捡人家不需要的衣服和玩具带回来,我们自己可以买呀!”
“妈,生病了咱得看医生,不能拖下去呀!”
“妈,她是女孩,您要让她从小养成一定的规矩!”
……
为了面子和维护自己的权威,婆婆常常说:我就是这么把孩儿他爸养大的,他现在不是很好吗?我听了很无奈,对婆婆说:“妈,您看您那个时候多不容易啊,您和爸爸都有工作,自己边带孩子边工作,现在是有成就,我们都知道。不过,现在的环境不比当年了,现在的孩子和当年也不一样了,所以您的思维方式要改变,不要一直沉浸在过去的年代中,要用科学法教育孩子。”
现在,孩子的事情几乎由我跟老公商量决定,父母的意见我们会参考,却决不会随意听从。一个孩子,一个婆婆,一个我,我外在柔弱却内心倔犟,自认做事讲理,只要是我做得不对,我会承认错误。但是我教育孩子的时候,有人横加干涉我就会很不舒服。有时候,孩子该打就要打,该罚就要罚。前提是保持一个度,但是跟婆婆一涉及孩子的教育问题,我们就开始有抵触情绪了。真不知道该怎么才好!
由于老公是家里三代单传的独子独孙,是家里的希望和未来,再加上小时候就百般受宠,在我看来,和常人的教育方式颇有不同。我们有了可爱的女儿后,全家人就一股脑地把这种教育方式又转移到了我的宝贝女儿身上。
从我们灿烂的马菁怡出生那一天起,她的一瞥一笑,都令我觉得生活充满阳光,生活更有了意义。做妈妈的感觉好伟大,好有成就感。看着宝贝女儿一天天长大,心里说不出来的甜蜜。她是全家人的爱,是我们的财富,大家都希望她健健康康,快快乐乐地长大,去好好享受她自己的大好人生。可就在我们都沉浸在这种快乐和甜蜜中时,我们的家庭教育“矛盾”也由此开始了。
我和老公都要上班,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,把1岁4个月的女儿交给了退休的婆婆。由于女儿从出生到现在几乎没有和我分开过,我和老公上班一天不见甚是思念。再加上婆婆带一天很辛苦,为了能多一点跟女儿相处的时间,我跟老公决定带着女儿一起住在婆婆家里。
从我们在一起生活那时起,两代人为了孩子的教育就一直存有分歧,但我和老公一直忍着没有大的冲突。久而久之,等我意识到孩子养成了内向、孤僻的性格时,我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。
邻居和朋友们都说:“等两岁了,把孩子早点送到幼儿园吧,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可以使她活泼一些,也能学习与人交往和相处,幼儿园的氛围也比较好。”可是我婆婆坚决不同意我这么早就把孩子送去。她说:咱宝贝心太善,太乖巧,自己吃不好饭,别人抢她东西自己又拿不回来,到幼儿园肯定受欺负等等。
母爱如何担当文/李丽霞
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,从单个音节到整首曲调都要完整配合,节奏的跳跃、高低音的转换、音色的挑选都十分讲究。音节错位,无非是出现咯咯嘣嘣的杂音,但如果整首曲调都是相悖的,乐曲就是噪音了。
心理学家赵俪娟老师认为,家庭相处就像弹奏乐曲一样,冲突、矛盾都是乐曲里不和谐的部分,它时刻影响着家庭成员之间整体的协调性与和睦感。
教育主导权
妈妈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依赖,是孩子生命初始安全感的来源。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,妈妈起着别人无法取代的主导权,是教育的主体。然而在隔代家庭教育中,孩子大部分时间是跟老人相处,家庭教育的核心主导在老人身上,老人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孩子生命中第一导师的角色。老人不仅负责孩子吃穿用的挑选,也在潜默移化中贯彻自己的生活观。
因为有付出,所以双方潜意识里都想争取对孩子的主动权、表达权,再加上彼此教育标准不同,产生冲突就是难以避免的事情。家庭关系的错位,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觉,以为自己跟父母是平起平坐的。长此以往,会让孩子养成不负责任的性格。
赵俪娟老师说:“作为孩子的妈妈,应该主动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,在孩子心中站稳脚跟。除非妈妈因为特殊情况自身真的不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,但是老人最多只能起到提醒和协助的作用,而不能替代妈妈的主导地位。”
个性差异
由于生活经历和文化教育背景
的不同,代际之间存在明显的性格差异。老人秉承传统文化和妈妈遵照现代科学教育流程的做法,本身都是没有错误的。出发点不同,立场不同,表达方式也就不同。
实际生活中,双方都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,按照自己的理念教育孩子。可是彼此沟通不足、互不相让,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,必然会产生矛盾。不能换位思考,就体会不到对方的真正用心和立场。
中国古话说: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”赵俪娟老师认为,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如此。在孩子出生之前,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关于孩子的教育就应该达成一致协议,形成当事人负责的原则,也就是以爸爸妈妈为主,参照老人意见为辅。做媳妇的要给婆婆足够的尊重,在尊重的基础上参考老人合理的意见。
清醒的爱
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矛盾如果放任不管,日积月累就会酿成大的冲突。孩子敏锐的触感轻易能感知到家中的不和谐信号,冲突是两代人的,可处在冲突中心的孩子却是受伤最深的。然而父母长辈对孩子的爱,大多是出于本能,自发的、盲目的,情感占上风,很容易就遮蔽理智的双眼。
爱和选择的多样性,会让孩子迷茫,没有选择的机会。就像吃饭穿衣这样的小事,吃撑还是吃健康,穿厚还是穿靓丽,就有不同的标准和立场,更不用说关系到学习、成长、生活的大事了。标准的混乱,会让孩子觉得无所适从。选择太多,就等于没有选择。
赵俪娟老师认为,爱的品质最重要。给孩子需要的,而不是自己想给的,这才是清醒的爱。